廣杰 GOJEK:洞察丨垃圾分類背后,是一個絕不能忽視的大產業!
未來1年內,生活垃圾處理如何“拎得清”將在46城變成一道“必選項”。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,面對愈發嚴峻的城鎮固廢處置增長現狀,垃圾分類由鼓勵趨向強制也將更具現實性。
垃圾分類正從“上海模式”擴展到“全國卷”。
按照已經確定的垃圾分類工作目標,到2020年底,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。目前,其余45個重點城市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正在逐步建立。而在籌備超過20年后,未來全國將以強制分類的方式對城鎮生活垃圾發起“猛攻”。
由鼓勵轉向強制,生活垃圾分類為何如此高調入場?要回答這一問題,先來看一組數據:
資料源于國家統計局
以北京和上海為例。在梳理上述數據的過程中,環保在線發現,盡管兩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均超過90%,尤其上海在當年實現100%無害化處置,但垃圾產生量仍位居全國前列。
目前,北京市每天會產生近2.58萬噸生活垃圾,全市超過28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均在滿負荷運轉。而在上海,1.2公斤則是上海市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量。
資料源于國家統計局
對于其他城市而言,垃圾分類的任務更為艱巨,也更為急迫。環保在線梳理數據后發現,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已由17239萬噸增至21521萬噸,增幅接近25%。
另據生態環境部年初印發的《2018年全國大、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》,盡管公布數據的城市數量逐年遞減,2017年202個大、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仍增至20194.4萬噸,處置量20084.3萬噸。
在上述城市中,垃圾產生量最大的為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和成都,數值分別為9001.8、899.5萬噸、737.7萬噸、604.0萬噸和541.3萬噸。
而要解決“垃圾圍城”難題,垃圾分類顯然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。2019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明確提出,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分類處置,促進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。
正如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所言,“垃圾分類不是解決前段投放或末端治理,而是整個環節的打通,對于垃圾減量化具有重要的意義。”
先來看當前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主流方式:填埋和焚燒。在過去一段時間內,這兩種模式愈發呈現出鮮明對比。
結合下圖來看,2013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492300萬噸,其中衛生填埋無害化處理能力、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能力分別達到322782萬噸、158488萬噸,占比為53%、44%。
資料源于國家統計局
但在隨后的四年里,盡管兩者均有所上漲,但垃圾焚燒產能增長速率高達88%,衛生填埋無害化處理僅為12%。
據住建部公開數據,迄今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,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。值此背景,正值黃金發展周期的焚燒被業界視作解決“垃圾圍城”的一道曙光。
奔著“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”的目標,生活垃圾分類與焚燒發電亦是相互助力。
光大證券研報認為,垃圾分類后再焚燒將提升熱值30%至40%,以0.4元/度上網電價計,項目盈利每噸將提升16元左右。同時,垃圾分類將進一步推動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及設備投入。
到目前為止,北京、杭州、深圳等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已覆蓋70%以上的居民小區,后續重點城市今年還計劃投入超過210億元。
出自:yangyt
GOJEK官網:www.szgjhb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