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與探索
2015-01-27 15:05:57
admin
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與探索--餐飲企業推薦使用油煙凈化器
1.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,以科學發展推進環境保護。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,逐步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,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,為經濟發展騰出環境容量。建議根據環境容量制定區域性產業發展目錄,制主相關政策加強產業引導,建立健全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的退出機制。同時,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,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,盡量減少由于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;要認真實施環保規劃,實行嚴格的分區控制(嚴格控制區、保護性開發區、引導性開發區),嚴格環保市場準入,發揮環保對經濟調整的積極作用;要通過調查研究,逐步建設區域內環境利益協調機制,解決好全國經濟發展及環境利益共享問題。
2.堅持預防為主,綜合整治,努力做到多還舊賬、少欠新賬。國家從“十一五”開始,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總指標進行考核,要求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降低5%,難度是很大的。因此,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推行清潔生產,把污染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;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煙塵整治及三產行業油煙整治工程,加快企業鍋爐脫硫和油煙凈化器的推廣進度,努力削減污染負荷。
3.增強環境安全意識,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。目前全國已進入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,要從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環境權益出發,做好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和處置工作。一是各級政府要對環境質量切實負責,認真做好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;二是強化對重污染項目尤其是沿江和環境敏感區企業的監控,建立監控信息網,發揮各種監測的作用,提高環境預警水平;三是要強化執法,堅決打擊不法排污,重視群眾來信來訪,對違法排污行為要做到“發現一宗、抓住一宗、處理一宗,決不姑息。”
4.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,提高環境監管水平。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“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入,主要用于農林水利、科教文衛、生態建設、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”,并要求“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、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”。建議針對當前基層環境監測能力嚴重不足的狀況,逐步增加對環保監測設施的投人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級領導干部環保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,提高基層環境的管理能力,以便更好地發揮環保工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服務作用。
總之,只有在不僅有政策目標和政策原則,而且有成本較低、切實可行的政策手段時,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。在這方面,不斷地探索新的、更有效的政策手段,將是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紀的重要課題。